找回密码
 注册

快捷登录

搜索
查看: 2374|回复: 1

莫道他乡是故乡

[复制链接]
虫虫重重 发表于 2011-9-28 22:36:46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来自: 广东东莞
每每谈起香港人的本土情结,脑中就总有一个观点在反诘:香港人是没有根的。
  
  无论在港人还是外来人看来,香港都只像是一个驿站或者月台,你可以暂时停留,憩息,抑或相送,道别……说到底,它并不是一个家。所以一旦涉及所谓的本土或者家园的情结,香港便会立即变得飘渺,离地而起,一点也不实际起来。
  
  在90年代至今的香港电影中,我们会看到许多关于香港的银幕镜像,而不同的导演眼中的香港则是千差万别。但基本会有两类,有些导演眼中的香港是弥乱、现代、喧嚣的,大量动作警匪类型片镜头下的香港便是一个典型;而在另外一些人眼中,香港是脉脉温情的,又市井又和谐,充溢着传统与西式生活交融的美感。
  
  看《岁月神偷》的时候,我脑中会浮现出早期UFO的一些戏,比如李志毅与陈可辛的《新难兄难弟》——那条春风街;又抑或《流氓医生》中那个其乐融融的臆造社区……不难发现,这些留洋回来的导演们对于香港的回忆停留于五六十年代,也就是他们的孩提时期。在他们的记忆之中,原本贪污横行治安混乱的五六十年代是相当浪漫的,充斥着许多唯美的元素,从《新难兄难弟》中的月光,银币,留声机到《岁月神偷》中的金鱼,中秋,电影院……
  
  在记忆中关于香港的一切都是隽永优雅的,而实际上,却并不如是。而提到他们的成长,都有一个共同点,则是有相当一大段时光是在西方世界度过。导演罗启锐与张婉婷携手拍摄的前几部作品,都是描写身在异乡港人如何自处,也就是所谓的移民三部曲,正是一个很好的例证;而包括陈可辛,许鞍华这样吃了洋墨水的人,自然也不会例外。
  
  所以我有时候会怀疑。他们记忆之中的香港究竟是不是真实的?还只是迎合了他们的身份与阶级的想象?无论是《新难兄难弟》还是《岁月神偷》中,都有相当多西式文化的元素,就好比音乐一例,《难兄难弟》一片中有那首Ray Peterson的《tell laura I love her》,而《岁月神偷》则是用各种早期的英文歌贯穿始终,整个电影的抒情段落都相当的优雅曼妙,有一种深深的西式精英意识浸淫期间,无处不在。
  
  相信六十年代的香港人,应该如同吴君如和任达华饰演的一样,对英文或者西式文化一无所知,而那些得以成年以后留洋西学的下一辈,则不过是众多港人中的一小部分,是一定程度上的利益获得者,他们有精英意识或者中产情调,也一点不足为奇了。
  
  《岁月神偷》故事中讲述奶奶由南海来港,而罗进二所代表的导演罗启锐成年之后又游学在外,本身两代人的经历就与香港这个城市若即若离。事实上,真正的香港人只有任达华和吴君如这一辈人,他们长于斯,安分于斯,并也在这个城市中渐渐消逝,但如何能记录他们的影像?却只能靠这一代人的回忆,而带着个人视角的回忆终难面面俱到。
  
  香港到底是个漂流地,生活在其间的许多人也习惯了漂流,只不过偶尔想起这片土地,就像想起漂流路上遇见的岛屿一般。对导演而言,《岁月神偷》又岂止被岁月偷走了故人与时光,被偷走的同样是“根”与想象中的家园。他真正的故乡是哪?岁月早已混淆了答案。
  
  大陆人在前几十年受香港电影影响颇深,对香港充满了神秘想象,犹如艾敬的那首《我的1997》;其实对于成长于斯的香港人而言,香港一样是神秘的,它的过去、历史、情怀……统统是莫衷一是的。
  
  而神敏感往往令人流连忘返。
今夜不醉 发表于 2011-9-29 09:13:31 |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: 重庆
与其说香港是个城市,不如说她是一个文化的符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大红河app|Archiver|小黑屋|手机版|大红河网 ( 滇ICP备12002342号-1|滇公网安备53250302000144号 )

GMT+8, 2024-5-2 00:56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